《數學《我又長高了》課后反思》這是一篇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希望能對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幫助。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同學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想該怎樣導課呢?是否應該創設情景來激發同學的興趣呢?后來我還是決定讓同學實際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身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開始上課,我就問小朋友們:“第一節課我們去丈量了身高,同學們丈量后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身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著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厘米’為單位,在2分鐘之內丈量出教師有多高?”小朋友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丈量起來。些談話導入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同學沉溺在自身長高的喜悅中,愿意了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生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所以我覺得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匯報的結果是:有幾個組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丈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同學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同學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厘米”為單位丈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丈量得慢是因為‘厘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假如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我這一節課比較勝利的一點。
整節課同學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缺乏的地方是:個別環節的處置不夠細致,假如能更加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同學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為怎樣引出課題而大傷腦筋。后來,我決定帶所有的同學實際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身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節課,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厘米”我特意告訴每個小朋友以“厘米”為單位的丈量結果。丈量過的同學已經在衛生室的門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小朋友興奮地告訴大家“我又長高了!”
課上一開始,我問小朋友們:“第一節課我們去丈量了身高,同學們丈量后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身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著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厘米’為單位,在2分鐘之內丈量出教師有多高?”小朋友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丈量起來。同學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同學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厘米”為單位丈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匯報的結果是:有3組沒有丈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丈量得慢是因為‘厘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假如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
上面的談話導入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同學沉溺在自身長高的喜悅中,愿意了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生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這樣的談話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又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
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整節課同學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反思這節課,我發現在個別環節的處置上假如能更細致些,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認識了1米有多長后,同學對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確的區別,并能正確估計課桌的長度。在此之后,應指導同學用米尺去丈量,并讓同學在小組內正確丈量教師的身高。
2、在數學活動是應在注重活動形式注重全體參與的同時考慮到同學的組織和活動的效果。假如活動這樣設計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同學分成兩組,以組作裁判,出示結果或判斷對錯,另一組參與活動;然后交換。題目也進行了調整,增加6—8題,活動的效率會有較大的提高。
3、在板書“米”后,一個同學大聲說:“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圖讓同學判斷單位時一個同學又說:“我家的房子上沒有煙囪。”這些充沛標明:同學愿意說,有強烈的表達自身想法的愿望,但他們不知如何交流,如何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個交流的中關鍵話題去發現問題,表達想法。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導的地方。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同學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為怎樣引出課題而大傷腦筋。后來,我沒有采用書中情境,原因有二:一是同學之前沒有做過丈量,怎么知道自身又長高了,二是在上厘米時我就作了個調查,兩個班107名同學只有十幾個同學知道自身的身高。所以我覺得這樣引入不切合同學實際。我決定從厘米入手,用手勢分別比劃出1厘米、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大約有多長,又通過我比你估的游戲建立1厘米、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的長度,通過游戲使同學感受到厘米是一個小單位,從而自然地引出米的教學。1米有多長,同學因對100厘米已有印象,很快就建立了1米的長度,再通過小組合作丈量1米到自身身體的什么部位,進一步加深了同學的感受。本課這樣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同學對比劃游戲很感興趣,對1厘米、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大約有多長,都能較準確地比劃出,從100厘米到1米過渡很自然,同學很容易理解。整節課同學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體驗數學”是現代數學課堂教學所倡議的,是《數學課程規范》的重要理念。體驗是指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是一種有認知、情感和行為參與的學習活動。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時發展,人們越來越明白體驗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長高了》為例,談談自身對互動對話生成“米”的概念體驗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和高度適合用米、厘米作單位?(喚醒同學的記憶,同學舉例)
多媒體課件顯示一間教室,讓同學給下面的物體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講臺的長大約是1(),桌子的高大約是80(),
課桌的寬大約是45(),教室的長大約是8(),
教室的寬大約是6(),黑板的長大約是4(),
同學討論后,認為應該分別用米、厘米作單位。
師: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可以用“米”作單位的物體?
生:“操場的長、寬,公路的長,大樹的高……
師:1米究竟有多長呢?誰來猜一猜?
生1:站起來,用手指著自身的耳朵說:“1米到我這兒。”
生2:到講臺拿著一把尺子說:這是一把一米長的尺子。
師:接下來大家一個接一個來丈量自身的體高……
課后反思:引進新的長度單位“米”時,曾有許多的預設,開門見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同學的起點,也有創設情境,讓大家來量自身的體高,從而讓同學體驗到1米的長度。最后,我讓同學通過對話,體驗生活經驗,體驗發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讓同學通過對話,丈量體高,從而體驗1米究竟有多長。這樣讓同學在親自體驗、觀察、想象中發現新舊概念的相互聯系和實質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對話是一種考慮、一種經歷,更是一種體驗。書本的知識只是一種靜態的存在,只有賦予知識以生命的意義,才干變“死書”為“活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和同學的已知對話,和生活經驗對話,和具體情境對話,生成同學真實、真切、必要的體驗。
在教學《我又長高了》一課時,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1、從社會實踐中讓學身去體悟數學的實際魅力。
在課前一周,我請每位同學做一個社會調查:調查一些有關搭公共汽車的知識,并可以看一看、比一比、 量一量,然后做好相關的記錄并加以整理。在上課前,我問同學都調查了什么?馬上就有許多同學爭先恐后的講述他們的收獲:有的說,車上有專門的老孕殘座位,電車每人一元,還有的說,小朋友身高到1.1米就要買票,我問:你們要買票嗎?1.1米到你身體哪個位置?你們比了沒有?馬上就有很多同學說我比啦!我認為這樣的一個實踐活動,對于一個一年級的小同學來說是多么有趣且有意義!第一:他們通過這一活動獲得了有關生活中的一些平時不被他們關注而又與他們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第二:在這樣的調查活動中,不只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交往、合作、交流、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三:通過這樣一個活動,每一位參與調查的同學都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了勝利的快感,同時也真正體會到了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的數學知識呀!這不只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了準備,同時也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培養了同學的能力,這真的要比教師告訴同學更有意義。
2、從生活中去體驗、去收集、去提煉。
從小朋友們的調查中,他們已經知道了了1.1米大約在他們身體的哪個地方,所以,在教學時,我首先用手比劃一下1,2,3,4,5,10厘米大約有多長,然后讓他們比一比估計1.1米大約在身體的什么位置,1米大約在他們身體的什么地方,1米大約有多高,大約有多長?在拿一根一米長的尺子,告訴同學們,這根尺子就是1米長,讓同學們對1米長的物體有一個表象的認識,再讓同學估計一下,這根尺子大約有幾個10厘米,小朋友們的回答不一致,這時再讓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尺子:看看你們能發現什么?通過他們的觀察討論,最后發現,這根尺子不只是1米,而且還是100厘米,從而得出:1米=100厘米,讓小朋友經過自身的估計→觀察→發現→得出米與厘米之間的微妙關系,這一切的一切全部由小朋友自身在實踐中獲得。這樣的活動,讓小朋友覺得輕松愉快,興趣昂然,沒有壓力,讓小朋友們真切的感受到,學習原來是這么幸福的一件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在這其中只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通過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我相信,小朋友會成為個性化的學習者。
3、讓同學在情景中學習數學
創設一個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并有趣的情境,能夠激起同學內在的學習潛能,大大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從而更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我根據同學喜歡運動會這一題材創設了一個動物王國里舉行春季運動會的動畫情境,蝸牛和螞蟻進行跑步競賽,使同學禁不住為它們加油,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突然兩只小動物停了下來,這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先是緘默,然后紛紛舉起小手,有的說,他們一共要跑100厘米,有的說,蝸牛已經跑了70厘米,還要跑30厘米才干到達終點,有的還說,螞蟻已經跑了80厘米,它一定先到終點,還有的說,那可不一定,蝸牛有可能得第一名,蝸牛把身子縮到殼里一滾就滾到螞蟻前面了,所以蝸牛會得第一.......小朋友們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作為教師,必需給同學能夠大膽發表自身意見的空間,鼓勵同學大膽想象,大膽說出自身的想法。
【反思】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想該怎樣導課呢?是否應該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后來我還是決定讓學生實際測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測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開始上課,我就問孩子們:第一節課我們去測量了身高,同學們測量后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己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著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厘米為單位,在2分鐘之內測量出教師有多高?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測量起來。些談話導入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學生沉浸在自己長高的喜悅中,愿意了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成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所以我覺得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匯報的結果是:有幾個組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測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學生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厘米為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測量得慢是因為厘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如果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我這一節課比較成功的一點。
整節課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個別環節的處理不夠細致,如果能更加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數學《我又長高了》課后反思這篇教案共15969字,適合用于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教學學習。
相關文章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加減法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重點是學會用一個豎式進行兩步筆算的方法,以及根據題意列一個綜合算式。對于學生來說,這兩個內容都不難,所以,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數學《我又長高了》課后反思》:《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